曾跟几位熟人去徐明的画室,其中一人囊中丰盈,欣欣然有购买之意。徐明说,那张小的要比大的那张贵,小的才是“大画”。
言下之意,他的画以品质而不以尺寸论高下。由是我对画油画的高看一眼。中国的艺术品市场,在我看来最莫名其妙的就是国画以尺论价,无论三六九等画家,大两个巴掌宣纸的丹青就一定比略小的那张有价值,简直是自贬艺术。假如一个制紫砂壶的“大师”,说他海碗般大的壶必然比拳头大的那把更好,画家们想必也会对他嗤之以鼻。
徐明是贵州人,在广东多年,寡言,好酒,喝多了就话多。而话题除了艺术还是艺术,这种人极不好玩,可他的这种态势很容易感染身边搞艺术的人。他对完美尽乎苛刻,常常把别人都认为满意的作品进行大修,有时半夜醒来也会拿起大刷子,几下子把画面改得面目全非。去他画室,很少见到上次的画。有一次,一个老板看中了他的一幅作品,主动把钱事先打到他银行卡上,还没来得及提“货”,徐明自己却忘了这事,把那张画给涂了,结果又重新画回原来的效果才算了事。
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广东老中青三代130位油画家以及法国、美国和加拿大的画家自愿加盟,用18个昼夜创作了57.4米长的巨幅油画《地恸•重生》。徐明是负责收尾的那十几个画家之一,有个小小的插曲,在画到《拯救》那个部分时,徐明顺手在其中一个搜救队员的安全帽上写了“广东救援”四个字,这一“点睛”,使得这幅人物众多的巨画跟广东有了某种必然联系。开展时,据说广东省主要领导的目光就曾在这顶安全帽上逗留。
油画没有“文人画”一说,徐明却颇有文人习性,他的画参加过全国美展都五六次了,也获过美协的奖,早就是中国美协会员,可他简介上写的从来都是“自由画家”,发表作品也很少提及曾入选的各类画展。画如其人,他的画在色彩和调式的运用上,表现着一种内在的“灰”,无论是人体系列《纸飞机》还是风景系列《江南》,游离在梦境与真实之间,对熟悉的事物进行了质感细腻的陌生化处理。油画不同于国画,制作费时,他动辄十张八张,劳动量很大,只有非常投入才能够完成。他太太是广东人,生活上对他帮助很大,并长得曼妙漂亮,是他许多作品的模特原型。